《說不出的故事,最想被聽見》—許禮安讀書摘錄
《說不出的故事,最想被聽見》(The Examined Life)
史戴分•格羅茲(Stephen Grosz)/著,劉嘉路/譯。
圓神2014年2月初版。
內容簡介
每個人心中都有些說不出的秘密與痛苦,
即使過了好久,回想起來,依舊感到心疼;
當我們終於鼓起勇氣想說出來,還需要一雙懂得聆聽的耳朵。
◆英國最會說故事的心理分析師,說出每個人心中最想被聽見的故事!
◆「31篇美麗又動人的故事,讓瑞蒙‧卡佛也嫉妒。」──《全球郵報》
◆「結合契訶夫與《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對於凡夫俗子的細微洞見。」──《紐約時報》
◆有如抽絲剝繭的推理小說,你將震懾於人性的複雜難解。
生而為人,都渴望傾訴與被理解。然而,我們卻經常在自己與他人之間築起一道心牆,用各種無法解釋的情緒或行為反應,讓別人看不見最真實的自己。
哲學家西蒙‧韋伊曾經描述過一段畫面:兩個在獄中隔牆而居的囚犯,因為寂寞,竟隔著牆聊了好多年。這道牆雖然隔開了兩人,但也因為這道牆,他們才得以溝通。於是我們知道,每道看似阻止你前進的牆,其實是你與未來最重要的連結。
執業超過25年的心理分析師格羅茲,擅長挖出莫名其妙的行為舉止背後的真實情感,但與眾不同的是,他還有一支特別會說故事的筆。他將自己超過5萬個小時的診療精華,寫成一篇篇精采絕倫、有如推理小說般的故事,並透過細心的抽絲剝繭,解開最複雜的人性之謎。
為何有人要詐死?(想讓你體驗自己童年被虐、卻逃不掉的經驗)為何有人不斷說大謊?(謊言讓他想起與母親的親密關係)為何有人只會用憤怒表達?(想讓你跟他一樣生氣,讓他不孤單)為何太多讚美會讓小孩沒有自信?(比起讚美,小孩更想你的參與和傾聽)為何有人總是妄想自己受害?(比起背叛,被人遺忘更受傷)情緒是種防衛機制,躲在喜怒哀樂的背後,讓別人看不見最真實的自己。
看著這些故事,我們也彷彿看見了自己:因為我們會愛、會欺騙,也終究必須承受改變與失去。最重要的是,經由這些故事,我們將能慢慢學會訴說、傾聽、理解自己與他人內心的故事。
名人推薦: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作家)、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書籍作家)、張德芬(身心靈作家)、楊索(《惡之幸福》作者)、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許悔之(詩人∕有鹿文化總經理兼總編輯)感動推薦
◆榮獲全球多家媒體2013年度選書:美國《紐約時報》、英國《星期日報》、英國《觀察者報》、英國《每日郵報》、英國《全球郵報》、美國《好讀》網站、英國《書商》雜誌、英國《風格》網站、英國心理學會、英國《庇護所》雜誌、愛爾蘭都柏林聖哥倫布大學。
․我們往往以為自己是語言的主人,我們是「主體」,但事實是,有時語言「建構」、「遮蓋」了我們。
從心出發的語言,是不兩舌、不妄語吧。在一些臨界的情境,語言變得如黃金而不鏽蝕,那「心口合一」的時刻,語言彰顯了說話者的心,真心的價值。
我們欺騙語言也被語言欺騙很久了,這本書,或是我們重新覺察「自己」和「他者」、「世界」一種可以交會光亮而無礙彼此的可能。──許悔之(詩人∕有鹿文化總經理兼總編輯)
․本書字裡行間蘊藏了作者對於人心、人性、人生洞察的智慧之語。不要錯過本書,對任何人來說,它都會為你開啟看懂生命的心靈之眼。──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書籍作家)
․作者說出了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渴望擁有的聲音:包容自己的不堪吧!我看到這本書的特有價值,篇篇都蘊藏了撫慰人心的神祕療效,我們各自的傷痛也在閱讀中得到療癒。──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作家)
․作者用平實又溫柔的智慧,為我們上了充實的一課。我一直不太相信心理分析,但作者讓我打開心房,很想對他說說話。──《星期日報》
․令人無法放下的一本書。讀完後,你會發現自己對『人』,有更多的包容。──作家,安德魯‧所羅門
․平鋪直敘的故事、引人深思的見地。每個故事充滿張力,人的心理彷彿一部詭譎的懸疑小說。──《旁觀者》
․作者細膩解開日常的迷惘,觸動人心,深受啟發。──《金融時報》
․小小的書本乘載了震撼的故事。我深受感動。──《觀察報》
․真實又感人的短篇人生,是小說無法比擬的。將漫長的心靈旅程化為精練的文學作品。──《觀察者》
․作者傳達一個再清楚不過的訊息:人生是可以改變的。──《蘇格蘭人日報》
․從別人的故事,看見自己。真實人生比小說還要迷人。不說教、不老套,只有智慧。──作家,維多莉亞‧希斯洛
․安靜的故事,赤裸的人性。傾聽是最好的治療。──《庇護所》雜誌
․讀完作者與病人間的聆聽之旅,你會希望當人的第一天就擁有這一本書。──《泰晤士報》
作者簡介:史戴分•格羅茲(Stephen Grosz)
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州,在柏克萊和牛津大學完成學業。他在過去的二十五年裡擔任心理分析師,此外也在倫敦大學學院的心理分析學院授課。他寫的文章發表於《金融時報週末雜誌》和英國文學雜誌《格蘭塔》。本書是他第一本著作。
譯者簡介:劉嘉路
任職出版社十數年。認為譯者如同詩人,都是「帶著腳鐐跳舞」,在限制和規範中如何翻新、保留意象就是樂趣所在。作品多以青少年文學小說為主,近期譯作包括:《西莉雅的甜蜜復仇》《莎士比亞故事集》和《婚姻的幸福科學》。
目錄
推薦序一、因為寂寞的人太多,我們更需要彼此的陪伴與聆聽
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作家)
令人振奮的好書,唯一的缺點就是故事都太短了。
作者史戴分•格羅茲是一位文學造詣非常深且經驗豐富的心理分析師,書中描述他跟診療個案之間的真誠交流,不斷沖刷我心中殘留對人的質疑。不知道是我個人的經驗與否,我相信這樣的關係應該是每個人心中都渴望擁有的心靈撫慰,換句話說,是人與人之間對「信任」渴望的一種滿足。
我總覺得這個世界上孤獨、寂寞的人太多了。太多的傷痛被隱藏在心底深處,因為不相信會有人不批判,因此,便把它牢牢鎖進陰暗的角落。透過本書,多多少少可以讓作者與個案之間的情誼,填補對該欲望的滿足:彼此支持、信任、了解、陪伴、敘述、見證,不被批評、嘲笑、譏諷。這些孤獨、不為人知的私密故事透過另一個人的參與而轉變。不由得讓我想起《失落的幸福經典》中寫著:「只要有人相信你會成功,你就不會失敗」。
試問,我們身邊是否有真心相信我們會成功的人?就算有,你相信嗎?作者在此扮演的,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渴望擁有的聲音:包容自己的不堪吧!我看到這本書的特有價值,篇篇都蘊藏了撫慰人心的神秘療效,我們各自的傷痛也在閱讀中得到療癒。
除了人性關懷,由於故事的真實性,也大大滿足我們窺探別人隱私的好奇。其中一篇讓我好感動,由於現代媒體的嗜血,這樣的故事根本不復存在。
某位具高度社會地位的七十一歲教授,決定在晚年讓一直壓抑的需求浮上台面──同志情。一個是社會輿論的壓力,一個是內心的渴望,煎熬中他向妻子坦誠無法離開情人的痛苦,而同時仍希望擁有這個美滿的婚姻,終究,她是他畢生最要好的朋友,他並不想離婚。多年後,《泰晤士報》報導該人物的卓越貢獻,以及辭世時妻子如何緊握他的手,陪他走完最後旅程的溫馨畫面。
我心想,要是他生前選擇出櫃,故事被披露,媒體、輿論將如何渲染?斐短流長,人言可畏。看完這個故事,我猜,像這樣感人的故事應該還很多,只可惜我們無法深入了解。人們粗俗的行徑,大大讓如此令人生敬的故事流失,除了心理診療室,坦誠,似乎越來越不可能了。
看完幾篇故事,我迫不及待跟擔任編劇或導演的劇場朋友、心理諮商師、精神科醫師、治療師,還有對心理學有興趣的朋友分享。此書,值得一看。因為有很多美好的故事正在世界各地的診療室裡發生著……而我們並不知道。
你可知道,讚美,會造成孩子「人格上」的傷害?
你可知道,妄想症,是因為無法承受「被遺忘」的悲哀?
你可知道,謊話連篇,為的是要紀念過世的母親?
你可知道,父母特有的嫉妒,終身阻隔了跟子女的關係?
你可知道,外遇不斷,是來自嫉妒太太與兒子的親密?
你可知道,頻繁的性事,成了抵抗憂鬱、虛空的替代品?
你可知道,越抗拒,心裡其實越渴望?
你可知道,怪異的行為背後,只因有說不出口的話?
你可知道,責備別人,能激發我們的優越感,規避自省?
你可知道,幽默,是一種隱藏傷痛的技巧?
你可知道,害怕失去的恐懼,讓我們失去更多?
你可知道,面對改變,我們會猶豫,因為改變挾帶著損失?
你可知道,「我不想做」代表一種與世隔絕的態度?
你可知道,焦慮是促成人們改變的動力,父母不應該替孩子承擔?
你可知道,與其「勸服」,我們可以幫助人「理解」?
你可知道,成功毀了許多人,同時,我們也毀了許多該有的成功?
你可知道,許多父母藉由讓孩子成為問題,而規避夫妻之間的問題?
你可知道,我們利用新聞裡的災難及別人的悲慘來讓自己分心,而忽略切身的責任?
你可知道,嬰兒撩起多少母親內心的盛怒?
你可知道,為了滿足跟人的連結,我們會引爆多少令人震驚的事?
你可知道,看似不起眼的童年事件,讓人囚困一生?
你可知道,「相思病」是一種心理習慣?
你可知道,「令人乏味」是一種挑釁?
你可知道,沉默是為了要讓時光停滯?
你可知道,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我們不惜激怒別人?
你可知道,別人的失敗,帶給人不為人知的滿足感?
你可知道,父母支吾不語,是為了不讓恐懼進駐孩子的心?
謝謝作者從他五萬個診療時數中,篩選出三十一個精采生命案例,讓我們能夠清楚看見已逐漸失焦了的真性情。說不出的故事,不只屬於這些個案,我聽到作者更希望他從這些人物身上所體會到的感動也被人聽見。
我要說,我聽見了,誠心感謝。
推薦序二、請在說不出的故事中,聽懂自己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書籍作家)
我有幸被邀請推薦這本《說不出的故事,最想被聽見》,從看了本書的第一個故事開始,我就欲罷不能,而且迫不及待地希望這本書趕緊出版,好希望可以把它推薦給許多人。
本書作者格羅茲是英國心理分析治療師,自然他筆下的故事,個個都能透過格羅茲洞察人心的卓越專業能力,聆聽出個案故事中所深藏,且很難向外人表露的真實;這真實可能是有一顆傷透的心、一段難以告別的情感、一個無法被承認的關係、一種難以承受的罪惡感、一個必須要迴避的感覺或想法……
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過程,若只是聚焦在表面行為問題的解決,是過於淺薄與簡化地看待人心的複雜度與生命的豐厚度。
為什麼心理諮商的歷程,治療師需要長時間並規律地在諮商室中聆聽當事人?那是因為人的外表行為如果缺乏生命脈絡的理解、缺乏內心深入探索、缺乏早年生命經驗故事的聆聽的話,我們就無法看懂與聽懂一個人所謂的行為問題的底層,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心理癥結與存在的未竟情感,或未正視的關係失落。
身為心理工作者,我在心理諮商的經驗中,和格羅茲的體會與心得有許多共鳴之處──我們都努力著聽懂當事人的生命故事中,難以被外人了解的生命邏輯。即使這生命邏輯的外在表現上是外人很難明白與認同的,甚至不認為是重要的,都有其重要的意義在其中。
如果我們對人的內心世界有一定程度了解,就會明白人的過往經驗,是影響我們現在生命很重要的一部分。而過去的創傷,或難以面對及接受的經歷,會讓我們的心靈帶著無法療癒的受傷狀態,一路走過來,影響自己的身心,也影響人際關係。我們的外表行為其實是內心受傷狀態的外顯症狀。(011頁)當我們持續漠視時,就是放棄關照心靈傷口的機會,也持續否認生命的受傷,而無法給自己一個真實的機會改變生命的恐懼、焦慮、哀傷、憤恨與不幸的感受,還有那些窒礙難行的生命景況。
就如格羅茲所言,許多人都希望不要付出什麼代價、什麼努力、什麼變化,改變最好就能自然發生。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要讓生命景況有變化,我們就需要付出一些代價,和努力投入的過程,來讓改變發生。如果我們不願意提及過往,不願意表露早年經驗,也不願意透過心理專業的協助讓自己有機會深入進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們就無法透過談話、聆聽、探索、理解的歷程,來聽懂自己。
沒有機會聽懂自己,就無法鬆動與釋放那個被我們囚禁而困在過去時空的自己。那個自己因為被誤解、被排擠、被傷害、被虐待、被遺棄、被羞辱、被忽視,而經歷震驚、無助、哀慟與不明就裡的挫敗等痛苦感受。在那些時空中,沒有一個人存在,能看見、聽見,看懂、聽懂我們的遭遇與經驗,於是,我們以偏頗或失真的角度解讀那些傷害的發生可能來自於自己的愚蠢、自私、無能、脆弱、不夠好,而大加撻伐自己、譴責自己、懲罰自己,甚至把自己的生命視為一場永無止盡的災難。這些總總,都源自於不理解自己生命的脈絡與故事的意義。也源自於周圍他人始終無法真正聽懂,無法理解生命真正想傳達的內在情感與需要。
如果你真的有意願善待生命,真的有意願成為一個理解生命的人,那麼,你需要能夠好好聆聽他人在生命中,那些說不出的故事,並且試著體會在難以開口說出的故事中,最渴望被聽見、被聽懂的心聲。不論是陪伴他人的生命,還是對待自己的生命,都需如此。
我特別要推薦這一本書給助人工作者。身為助人者的伙伴,可以好好學習敏銳聆聽生命之道,連結生命經驗的整體脈絡,探尋與洞察出故事在當事人心中的意義。
對於非助人者來說,這本書猶如精采的推理小說,讓人可以從這些故事中,了解人心,體會每個故事都有一個傷痛或失落在其中。同時也可能從中看見自己的成長經驗,瞥見自己生命的未竟議題,藉此探索與進一步理解自己。
不只如此。本書字裡行間蘊藏了格羅茲對於人心、人性、人生洞察的智慧之語,不要錯過本書,對任何人來說,它都會為你開啟看懂生命的心靈之眼。
前言
過去二十五年來,我從事心理分析師的工作。我診療過的病人來自精神科醫院、心理治療與法庭心理治療診所、兒童與成人機構,以及私人診所。我為兒童、青少年,以及成人進行諮商、轉介和一星期一次的心理治療。不過我多數的業務與成人的心理分析有關。我會跟病人諮商五十分鐘,一星期進行四到五次的會面,這樣的模式通常維持數年之久。所以總括來說,我到目前為止花了五萬個小時以上的時間跟病人相處,這份工作的內容也就是這本書的內容。
你們接下來讀到的故事,來自我日復一日的診療個案。這些都是真實的故事,但顧及病人隱私,我修改了他們的身分細節。
我們多數人都曾經在生命的某個時刻或階段,感覺自己陷入當下,走不出來;被一時的念頭或愚蠢的選擇給絆住;被不幸或恐懼給綁架,甚至被自己的過往所囚禁。我們覺得自己無法往前繼續行走,同時卻又相信一定有個可行的辦法。曾經有位病人天真地跟我說:「我想要改變,但又不願意讓生活有所變化。」我的工作就是幫助人們改變,這本書談的也是改變。改變和失去緊密相連,我們不可能不丟棄一些事物就達到改變,因此你們也會在書中發現,「失去」在故事裡如影隨形。(019-020頁)
哲學家西蒙.韋伊曾經描述一段畫面:兩位隔牆比鄰的囚犯花了很長的時間,終於學會藉由敲擊牆壁,跟對方說話。她如此寫道:「這面牆隔開了這兩個人,但也因為這面牆,他們得以溝通。每道隔離都是一個連結。」
這本書談的就是這面牆。談我們想要傾訴、理解,以及被理解的渴望。這本書談的也是關於彼此傾聽,不只是聽「話」,也要聽取兩人之間的鴻溝。(020頁)我在書中描述的並不是什麼魔法般的奇蹟過程,而是我們日常生活裡會做的事情──我們隔著牆輕敲,也隔著牆傾聽。
1.〈啟程〉
說不出的故事
當然,我知道每個人都擁有摧毀自己的能力,但是我仍然相信「活下去」的欲望更具力量。而現在,我只感覺到生命的脆弱。(028頁)
對小孩來說,暴力是無法控制的恐怖經驗,它帶來的影響讓人一輩子都籠罩在陰影下。(030頁)
丹麥作家凱倫.布利克森說過:「當你把哀傷放進一個故事裡,這些哀傷也就有了生命。」(030頁)
我從經驗學到,我們的童年會留下各種故事。我們卻找不到說出這些故事的聲音,因為沒人幫我們找出適當的字眼。當我們說不出這些故事時,它們會出現在夢裡,我們會產生症狀,或做出自己都無法明白的行為。(030-031頁)
笑聲過後
「我的崩潰就像是火爐,把我的感覺全部燃燒殆盡,再也無法信任人。」
我聽她敘述那段回憶的時候,同時也在聽她的那場夢。小女孩身處險境,卻沒有人在意。小女孩的爸媽在哪裡?(038頁)
空洞的讚美
現今的社會裡,我們習慣無節制地讚美自己的孩子。大家都相信,讚美、自信和課業表現是相輔相成的。然而現在的研究卻顯示相反的結果:在過去十年有關自信的許多研究當中,我們得出一項結論,稱讚小孩「很聰明」可能對他在學校裡沒有什麼幫助,反而很可能導致他課業表現不佳。通常小孩對讚美的反應是「放棄,停止學習」,因為如果已經是「最好的」,還需要再畫什麼圖呢?讚美也可能導致小孩重複做同樣的事情,因為如果舊的方法總是得到掌聲,為什麼還要用新的方法嘗試呢?(039-040頁)
如果我們只是讚美,卻無法了解孩子和他的世界,以及他的感覺,那麼讚美就等同批評,最終也只是顯現我們的不在乎。(041頁)
「參與其中」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因為這讓孩子明白自己值得被重視、傾聽。沒有了這一塊,孩子可能會轉而相信他做的事情只是為了獲得讚賞,而不是成就感。如果我們自己都不聽孩子說話,怎能期望孩子學會傾聽呢?(042頁)
痛苦帶來的禮物
保羅.布蘭德醫師一九四六年在一間痲瘋療養院服務的時候,發現痲瘋病最糟的部分不在於疾病本身,而在於病人受到感染、失去功能等過程的後遺症。後遺症,因為病人再也無法感覺到痛苦了。他在一九七二年寫下這段話:「如果我有能力給予痲瘋病人一樣禮物,我會讓他們擁有感覺痛苦的能力。」麥特得的是心理上的痲瘋病:由於無法感覺到情緒的苦痛,因此他注定要落入自我毀滅的危險循環之中。(046頁)
在某些時間、某些階段,我們試著讓痛苦的情緒沉靜下來。然而,當我們漠視的同時,也失去了找出受傷原因的唯一方法。(046頁)
安全屋
我告訴他,我不認為這想法很瘋狂。一個被死命狠揍的小男孩會願意用任何東西來交換一道魔術門。
「我不常想到我的童年。就算偶爾想起,也記不起太多事情。那些都是很久遠以前的事情,都逝去了。我對自己說,那是過去的歲月了。不對,應該說,那還是我的童年,只是它在我心底早已死去了」。(053-054頁)
2.〈說謊〉
謊言背後的秘密
菲立普記不起來他有哪些時候是獨自跟母親在一起的,母親在他的童年時光當中只是忙著照顧兩個雙胞胎弟弟。他不記得自己曾經跟母親單獨說上幾句話,每次總是有人夾在他們當中,不是他兩個雙胞胎弟弟,就是他父親。他的尿床和她的沉默逐漸發展出一種獨特的私密對話,只屬於母子倆分享的事物。他的母親過世之後,這種私密的對話戛然而止,唐突地畫下句點。因此菲立普開始隨機應變,自創另一種「舊有對話」的模式。他編造各種會造成混亂的謊言,期待聽者保持沉默,就跟他母親一樣,在秘密世界裡成為他的夥伴。
謊言有時候會對親近的人造成傷害,但菲立普的謊言卻不是如此。謊言是他用來維繫親密關係的方式,用來記住母親的方式。(060-061頁)
無法建立親密關係的人
他最想要逃避的人竟然是他最倚賴的人,也是他最想要的人。(068頁)
正常來說,人們會隨著時間逐漸變得熟稔親密。我卻做不到,我對人的信任感似乎無法更深入,只能多那麼一點吧。(069頁)
「很多人,尤其是心理分析師,都以為只有伴侶能成就幸福,但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在關係之中。」(070頁)
「愛沒有辦法改變我的問題,」麥可告訴我,「因為愛讓我備受威脅,愛讓我在婚禮前崩潰。被愛產生了問題,因為愛是種需求。當某人愛著你,他就會想從你那裏得到更多。」(070頁)
真傻還是裝傻
我不斷提起她先生外遇的可能,她卻努力讓自己處於無知的狀態。(072頁)
沒有性關係的性交易
「我不知道有了小孩會讓我如此寂寞。」(082頁)
越抗拒的,越渴望
「心裡越抗拒的,其實越渴望。」
心理分析師稱這為「裂解」,指一種下意識的策略,好讓自己忽視心裡無法接受的感受。(085頁)
3.〈愛,或被愛〉
回到家
我很難描述每次諮商前的心情:那是一種混合期望、好奇以及一絲不安的感受。(089-090頁)
他聲望很高,卻謙稱是因為自己講話慢條斯理,讓大家以為他很聰明。「我並沒有特別聰明。」(090頁)
我也想像著一連串的人生照片浮影——我們出生,我們死亡。橫亙在我們眼前等待的是什麼呢?(095頁)
寧可被傷害,也不願被遺忘
我們多數人在某個時刻,心中會升起非理性的妄想或猜疑,卻只有極少數的人願意承認自己有這些想法。即使是面對自己的伴侶或好友,我們也不願意說出來。我們發覺,說出心中的各種妄想,是件不可能的事。因為我們不知道這些妄想和猜疑的含意傳達了內心的哪個部分。這些猜疑是一種信號,暗示我們即將崩潰?或暗示我們已經瘋了?心理學說有各種不同的理論,來解釋和支持為什麼「妄想和猜疑是正常心理活動的一部分」。(097頁)
這些老者年輕時也曾意氣風發,也曾豔冠群芳。曾幾何時,自己竟然一天天地被世界遺忘了。我個人的經驗是,妄想症其實是對「被遺忘」的回應。被害妄想症的人會覺得,至少這世上還有人想著他。(098-099頁)
不敢有情緒的小女孩
我懷疑,艾瑪其實害怕洩漏自己的感受後,可能會再度被送走。艾瑪努力活在父母的期待之下,儘管她的智性發展良好,但她的情緒卻停止發展。(102頁)
艾瑪說,她不懂其他人如何知道自己真正的感覺。「多數的時間裡,我不知道自己感覺到什麼。我只是理解出自己應該這麼感覺,然後再表現出來罷了。」(103頁)
我告訴她,我不覺得這是自憐自艾,那其實是一種哀傷。她在為失去的自我而哭泣,為那個不被允許有情緒的小女孩悲傷。(103頁)
父母對孩子的妒忌
我們時常會羨慕孩子擁有的寶物——身心健全的發展、充滿活力、自在歡喜,以及物質上的舒適等。但在這之上,我們更羨慕孩子的潛能。(105頁)
我在這裡指的妒忌和欣羨,主要是無意識的。它們形跡鬼祟,不願意被人發現。我們頂多只能在夢中一窺行跡,或是偶爾無意自眼神或話語中洩漏。(106頁)
我們要面對的問題是:我們有可能及時跳脫這種陷阱,接受自己,並真心享受孩子的成就和喜悅嗎?說得極端些,妒忌孩子的心理可說是心理學上的大災難,因為我們不僅失去了自己內在的平靜,也同時失去了孩子的愛。(107頁)
不可能的渴望
蕾貝嘉想要的是一個她不可能得到的東西:她被三歲的兒子抱著、爬在身上、親吻以及依偎的那段時光。她懷念奧利佛堅持要得到她的注意力,而喊著媽咪、媽咪、媽咪;她想要再次感受他的小手碰觸著她的腰,再次感受到孩子需要她。(111-112頁)
包覆糖衣的憎惡
根據佛洛依德的說法,這種窘境帶給病人的痛苦高居第二,僅次於焦慮症——「在你身邊的,你不想要;你得不到的,卻很想要。」他如此寫道。(115頁)
「你希望有了孩子之後,可以消除你不快樂的童年回憶。」我說道。
「我以為自己在孩子身上會找到不曾體會過的愛。」她說「一種共享的親密、一種理解。我的確得到了,但我不知道一個小嬰兒卻也可以同時讓我感到這麼多的憤怒。」(118頁)
相思把愛推更遠
多數人在某個階段都會出現相思病的行為,嚴重程度則依個人而定。情況嚴重的話,相思病會讓人產生妄想,例如跟蹤或對性癡迷。當我們害了相思病,會覺得自己和迷戀對象之間的情緒界限消失了。或者說,我們和迷戀對象之間的那面牆傾倒了。我們的生理感覺到強烈的需求渴望,強烈到讓我們心痛。我們相信自己戀愛了。
許多心理分析師認為相思病是種退化,讓我們變得像嬰兒,渴望父母的擁抱、渴望更密切的親近。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失落絕望或寂寞孤立的時候,特別容易染上相思病。舉例來說,剛進大學第一學期就戀愛的人不在少數。但這種渴望的感覺真的是愛情嗎?
「我有時候說,迷戀一開始總是刺激的,而真愛到了後來大多無趣。」有位詩人朋友這麼告訴我,「得了相思病的人,總不願讓他們的遐想直接對抗真實世界。」如果相思病會造成各種焦慮,例如心靈的不自由、對自我的否定,以及可怕的心痛,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的人不想面對真實世界?
因為面對真實也就代表必須接受「寂寞」。儘管寂寞大有用處,可以刺激我們認識新的人,但「寂寞」帶來的恐懼卻也讓我們掉入陷阱,讓我們糾結在心痛情緒中。最可怕的是,相思病會變成一種心理習慣,覺得這世界並沒有多大的不一樣而有所偏執。(122-123頁)
我們害怕體重增加,但光是「害怕變胖」不會讓我們開始節食。但「糾纏」就不一樣了,它讓我們真的「感覺到」「看到」,讓我們「活在」那些極力避免去想到、看到的事實。(125頁)
最終,史古基的態度大轉變是因為鬼魂戳破了他以為「可以活在沒有損失的生活」的幻象。他們不斷追纏著史古基,讓他看見自己在生活中已經歷過的損失、他目前對他人所造成的損失,以及最後他自己的生命和財物不可避免的損失。
狄更生的故事還告訴我們一件事:史古基沒辦法改寫過去,也不能確定未來。當史古基在聖誕節當天清晨清醒過來後,以新思維看待周遭的一切,發現他可以改變「現在」——改變,只能在當下。這一點相當重要,如果一個人努力想改變過去,只會讓他更無助和絕望。
但是狄更生的故事更進一步地指向更為黑暗的真相。有時候,改變的發生不在於我們想修補自己的缺失,或修補我們與生者的關係。有時候,當我們修補自己和損失、遺忘,甚至是死者之間的關係,才能得到最大的改變。當史古基為他曾深愛過的人哀傷時,他的心胸敞開了,也再度獲得他早先失去的生活。他又活過來了。(125-126頁。《小氣財神》)
4.〈轉變〉
害怕失去的恐懼,讓我們更容易失去
研究顯示,當火災警報器響起的時候,大家不會主動行動。他們會相互交談,試著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們會留在原地。
參加過防災演習的人一定很熟悉這場面:與其離開一棟大樓,我們會留在原地等待。我們等著收到更多線索:煙霧的味道或聽取我們信任的人的勸告。但也有證據證明,即使我們掌握了更多線索,很多人仍然不會採取行動。(132頁)
研究結果一再顯示,即使我們採取行動,我們也會聽從舊有的習慣。我們不相信緊急出口,我們幾乎總是試著要從當初進來的地方離開。(132-133頁)
人總是抗拒改變。即使是好的改變,要我們自己做個小改變,聽起來要比忽視危險狀況更讓人害怕。我們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看這世界的態度或角度。當我們離開舊習慣之前,總要知道在前方等待我們的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如果我們無法確實知道,所謂的「出口」到底會把我們帶往何處,我們就不會走進去。即使是遇到緊急狀況,不管是病人或心理分析師都一樣,沒有例外。(133頁)
當改變就在眼前,我們會猶疑,因為改變是一種損失。(134頁)
否定讓我們推開愛
我們抵抗負面態度的武器不是「勸服」,而是「理解」。(138頁)
遺失皮夾的代價
班傑明.富蘭克林曾經說過:「成功毀了許許多多的人。」這句話有幾分道理,但是富蘭克林沒提到,我們自己也往往是那個毀掉成功的人。(142頁)
「如果我能預見自己隨著頒獎日期的接近而瀕臨崩潰,我根本不會想要這座獎。」他如此寫道。他光榮的日子卻也成為他的一大噩夢:「陰鬱朝我身上聚攏,恐怖又錯亂;更可怕的是,那股焦慮幾乎令人窒息。」(142頁)
許多人在工作崗位上很努力,達到自己的目標、獲得成就,但突然間,人就如洪水暴發般崩潰了。當我們到達成功頂峰時,是什麼未能察覺的因素,細微到察覺不出來,讓我們傷害了自己?
首先,如果我們不能預見「贏也就等於輸」,我們會因此而氣惱。(142-143頁)
當家庭改變之後……
我現在明白,不管艾蜜麗的父母下意識是否如此期望,他們讓艾蜜麗變成了問題中心,如此一來,他們便不需要處理自己的問題。而當艾蜜麗變好的時候,他們也就必須跟著改變。(150頁)
落入危機的惡性循環
有時候,人們也會利用大災難或別人的慘事來讓自己分心,不去專注在自己消極悲觀的念頭上,報紙就含括了這兩樣元素。(152頁)
心理分析師唐諾.威尼考特在一九五六年一篇以「不自覺的罪惡」為題的文章提到,患有憂鬱症的病人有時會供認跟自己毫無相關的大災難或問題。「這類的疾病,」他寫道,「就是一種嘗試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而產生的結果。病人會很突兀地承擔起某些公共災難的責任,藉此逃避思考個人面臨的毀滅狀態。」換句話說,有時候我們可能會承擔某些大災難,藉以逃避因為我們個人行為而引發的責任問題。(153頁)
但我們有時候會利用一些不幸事件來阻斷我們內心的變化。就像伊莉莎白一樣,我們會利用重大災難或某些不幸當作理由,不讓自己去感覺或思考,但同時也逃避了我們應該負起的責任。(154頁)
單調乏味的律師
我們聊的都是和他有關的事情,但是我卻感覺不到他對著我說話。(155頁)
對於心理分析師來說,「無聊」是一項頗有用的工具。它可以用來看出病人是否想逃避某個主題,以及病人是否無法直接談某件私密或令人難為情的事。它也可以用來判斷病人和分析師之間的進度是否停滯不前,或是病人不斷重複回到某個欲望或某段哀傷的話題——顯示諮商師的任務失敗了。無趣的人可能會藉由打斷對話或是癱瘓對話的方式,表現出他的妒忌情緒,因為他無法承受聽見他人提出更有建設性或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想法。(156頁)
為未來哀悼
心理分析師很喜歡指出一點:「過去」其實是活在「現在」,「未來」其實也活在「現在」。未來不在我們即將要走向的地方,而在我們此刻心裡的想法。它由我們創造出來,再反過來創造了我們。因為對未來的想像,形塑了我們現在的模樣。(166頁)
憤怒幫我們驅離悲傷
他會吐口水,是希望在我丟棄他之前,他可以先丟棄我,這也是一種控制我們彼此之間距離的一種方式。(167頁)
當你身為病人……
「對,你說得對。這當然不平庸,因為這些枝微末節的想法本來就有一定的規則可循。我只是照著『人喜歡批評』的推論去做對應的行為。也正因為這推論已經內建在我做的每件事情上,讓我感覺自己被囚禁起來。這些所有的時刻不只是我對自己的生活的看法而已——這就是我的生活!」(180頁)
「我會比較注意到事件的背後層面。」湯姆這麼回答,「而那給我一定程度的選擇機會。當我覺得自己受傷或沮喪時,我可以試著破解自己的情緒,我可以決定是我或別人的問題。如此一來,我就有了情緒的出口。」
「當你沒有選擇的時候,你就完蛋了,你困在斥責別人或自責的網子裡。你在這樣的思維裡浸淫過深,以至於你根本無從質疑,也無從得知。你就是這樣活著。擁有選擇真的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解放。」(184-185頁)
回鄉之路
後來,當我回到倫敦,投入心理分析的工作時,我覺得父親的選擇性記憶,可能在傳達一項很簡單的心理事實:當他所愛的人都不在了,我們所造訪的地方也就不再是他熟悉的地方了。(195頁)
承受死亡之痛
在她父親逐步走向死亡的這幾天,她時常覺得自己瀕臨爆發邊緣,想要對母親怒吼,甚至可以感覺到體內堆積的怒氣。「我很害怕自己會出言頂撞她。她根本沒有好好照顧我,也沒有好好照顧我父親。但是現在說這些也無濟於事了。」(198頁)
5.〈離開〉
走過寂靜
對我來說,很難表達這種感覺,你只會感到一種絕對的靜默和沉重,瀰漫在診療室當中。然而靜默不會讓人麻木,只要有一絲聲響,我會聽得更仔細。我會坐在椅子前端,身體向前傾。有種沉默源自焦慮,這種病人通常雙手抱胸、閉上眼睛,拒絕說話。另外一種沉默則源自尷尬,通常是因為病人較為私密的事或性事被揭穿。(208頁)
通常,分析師在諮商愛滋病帶原者時,較常給予建議和安慰,而安東尼把這類型的諮商稱為「裹糖衣」。他告訴我,他發覺不管「現實」有多麼痛苦,都比「撫慰」來得讓人心安。(210頁)
套句他自己說的話:「還能活的時候好好活,必須死的時候也好好死。」(211頁)
「你想要知道的是,我會不會在你需要的時候,在你身旁?我的答案是,我會。」(211頁)
如今我認為安東尼的沉默在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意思:先是哀傷,然後與我親近又保持距離,最後是希望時間停滯。安東尼告訴我,那些安靜的時刻也是一種療癒:給自己一個機會回溯過往,給自己一個機會被人照顧。深沉的靜默代表安東尼對我的極高信任。也許,他的沉默是一種預先排演死亡的方式,但最重要的,我們一起結伴走了過來。也因為如此,安東尼發現自己比較能夠面對死亡和接受寂靜——他知道自己活在別人心中。(212頁)
對過去放手
儘管方式不同,愛麗絲和艾德蒙都活在喪慟之中,兩人的共同處是:因為太想要對回憶放手、結束一切,反而受到桎梏,承受了更多無盡的傷痛。
他們承受更多苦痛,是因為他們都期望自己能夠往前走,跨過喪慟。如果他們不這麼做,就會覺得自己做錯了,或甚至覺得自己有問題。兩人都受了兩次的苦,第一次來自喪慟,第二次則來自「我應該……」的箝制:「我應該抽離這情境了」「我不應該這麼憤怒」和「我應該要走出陰影了」等。他們沒有太多空間讓自己的情緒爆發或理解自己的情緒,以至於開始走上厭惡自我、絕望以及沮喪之路。
「終結」(closure)的概念——也就是指結束喪慟的時期——出現在心理學家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一九六○年代的著作。羅斯把臨終病人的心理變化分成五階段,最後的階段就是「接受」。大約在二十二年前,羅斯及其他有過喪親之痛的諮商師用這五個階段,來描述將死之人和哀悼之人的心理感受。
但我一直認為羅斯的說法不夠完善。將死之人和喪慟之人各自的心理變化絕對不同。對一個即將死亡的人來說,事情總有個終點。但是對於那些失去至親的人來說,這種傷痛未必會終止。留下來的人即使繼續照常生活,他仍然有可能感到傷悲。
每個人悼念逝者的方式不一樣,但是一般來說,死亡一開始帶來的驚嚇和恐懼會隨著時間淡化。喪慟期過後,縱然我們仍會在心底感到痛苦,但情緒也逐漸轉為緩和。假日和紀念日是最難捱的日子。哀慟有如退潮的潮水,有時會猛地回頭捲浪襲來。失去孩子、親友自殺,以及其他損失都能夠令人陷入長期的悲傷。
然而,「終結」是喪慟者最想得到的承諾。(214-215頁)
從夢境中醒來
我真希望自己當初能夠說服他住院吃藥,接受治療。但他就像我夢境中的蜥蜴,我伸出了手,它卻如此遙不可及。
我那時無法說服他留下,或許現在也還是沒辦法。我抬起頭,看見自己投射在黑色大窗的倒影。前一晚的無助再次席捲而來:無法說服兒子吃藥的無力感,以及擔心他也會消失在土裡的恐懼。
如今,我年輕時候諮商過的病人,不是離開了,就是過世了。但是有時候,當自己從夢中醒來時,我發現自己向他們伸出手,還想要再跟他們多說點什麼。(221頁)
許禮安103-10-12(日)11:09讀完/新北市三重育慈大哥家
許禮安106-09-10(日)09:11摘錄初稿/高雄安居
許禮安106-09-14(四)21:05摘錄增補/高雄安居
';$(".articleExtAd").append(notVIP);setTimeout(function() {$('.top-toolbar').data('top-toolbar').setAD({title: "\u300a\u8aaa\u4e0d\u51fa\u7684\u6545\u4e8b\uff0c\u6700\u60f3\u88ab\u807d\u898b\u300b\u2014\u8a31\u79ae\u5b89\u8b80\u66f8\u6458\u9304",label_id: 112,label_name: "\u990a\u751f"});}, 2000);





Powered by Xuite
姓名:許禮安
an0955784748's 新回應
- 沒有新回應!


這裡紀錄我當醫生27年與從事安寧療護23年的資料--希望建立安寧療護與家庭醫學以及個人文章的資料庫--歡迎轉載與引用/建議或批評/推薦給醫護朋友及親朋好友--我的手機0955-784-748是24小時開機的安寧諮詢專線(抱歉如果接起沒講話是正在演講中不方便回話)--我的e-mail是an0955784748@yahoo.com.tw
- 日誌
- 相簿
- 影音
- 旅遊
an0955784748's 新文章
- 許禮安109年9月【讀書記錄】集錦(共3則)
- 許禮安109年9月語錄集錦
- 109年9月01~30日【非死不可】集錦
- 許禮安109年9月安寧演講與相關行程記事
- 1090927生死安寧教育33衰弱老人的安寧療護
- 1090927生死安寧教育32參加安寧醫學年會有感
- 許禮安109年12月安寧演講與相關行程預告(109-09-28修訂)
- 許禮安109年11月安寧演講與相關行程預告(109-09-28修訂)
- 許禮安109年10月安寧演講與相關行程預告(109-09-30修訂)
- 1090924生死安寧教育31安寧療護的六個W
離婚證人